中东欧17国疫情报告与评估(2020年7月16日-7月17日)
【疫情大数据】
【专家观点】
《2020年5-7月欧洲国家疫情相关研究亮点》
《新冠疫情对非传统安全的影响》
《既有国际防疫合作援助机制》
《塞尔维亚艰难时刻:疫情、暴动、塞科会谈》
《美国在波兰的军事存在》
刘玉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2020年5-7月欧洲国家疫情相关研究亮点
2020年5月以来欧洲疫情相关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亮点主要涉及到5个方面。分别是疫情预测方法探讨、军队使用、对教育的影响、对欧洲政治秩序的冲击以及通过环境阻隔疫情传播等。相关文献筛选主要通过谷歌学术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图书馆学术论文综合检索系统开展。希望能为国内目前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对新冠疫情预测方法有效性探讨的研究。
6月初,来自土耳其伯杜尔·梅赫梅特·阿基夫大学团队[1](Kırbaş İ, Sözen A, Tuncer A D, et al.,2020)就用于欧洲新冠疫情量化预测的四种模型进行了评估验证。在该项研究中,阿基夫大学团队对三个预测新冠疫情的模型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该研究采用的三个预测分析模型主要有:
一是ARIMA模型,即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又称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移动也可称作滑动),是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方法之一。
二是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模型(NARNN)。
三是LSTM模型,即长短期记忆网络,是一种时间递归神经网络,适合于处理和预测时间序列中间隔和延迟相对较长的重要事件。
该研究通过对欧洲八个国家疫情数据的验证表明,LSTM模型对于预测新冠疫情更为准确。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式来分析预测新冠疫情的发展,对于国内相关社科领域疫情相关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深度学习算法在社科领域研究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尝试空间。
二、军队参与欧洲国家新冠疫情救援的研究。
5月底,法国巴黎战略研究所团队(Opillard F, Palle A, Michelis L.)就法国军队参与抗击疫情相关情况进行了研究。[2]研究指出,2020年3月,法国总统呼吁对抗击新冠疫情,随后发起了一项名为“弹性行动”的军事行动。使用军队对有效动员法国抗疫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例如包括对卫生部门的后勤援助等。巴黎战略研究所团队采用了空间分析方法(The spatial analysis)对法国军队参与抗击疫情进行了研究。认为问题的空间化对于理解政治利益,尤其是对理解国家通过军事行动的手段和方式来处理危机的复杂博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巴黎战略研究所团队对法国受新冠病毒感染地区空间环境、地理特点和相关军事行动的空间布局进行了结合研究,并认为法国军事力量的职能相对于社会正在发生着潜在变化。在一个更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更广泛地使用武装部队来应对极端和危机事件,军事角色和敌人的性质都在发生改变,使其看上去与传统的战争观念背道而驰。该研究团队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面向未来的军队新角色的定义以及军队将要经受什么样的结构变化改革,以应对未来的变化。当前我国对于军队在抗击疫情等重大极端、危机事件方面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比如建立防疫常备军可行性问题,作战部队参与抗疫的情况研究等,这些问题均有较高的战略价值和学术价值。
三、新冠疫情对欧洲教育影响的研究与评估。
近期,该欧盟委员会科学和知识服务联合研究中心(JRC)刊发了题为“COVID-19对教育的可能影响:基于现有文献和最新国际数据集的思考”的报告[3]。该报告指出,为了减少COVID-19的传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已决定暂时关闭教育机构。但是,学习并没有停止,随着学校和大学提供远程教育,在线课程将全面开展。通过对现有文献和最新国际数据(欧盟统计局,PISA,ICILS,TALIS等)的分析,《报告》评估了COVID-19危机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探讨了病毒直接或间接的不同传播方式及其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影响儿童的可能性。该报告通过对某些欧盟国家的研究表明,新冠疫情对欧洲学生的影响存在差异,除短期的影响外,还可能产生重要的长期影响。
《报告》最后认为,COVID-19对教育的影响对政策制定者至少构成了两个主要挑战。首先是应采取措施确保更多的弱势学生能够弥补他们在封锁期间所遭受的学习损失。为了避免这种危机导致永久性的教育和经济不平等,应迅速而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其次是考虑到教育机构在下一个学年的部分(或整个)学年中可能无法完全正常开展活动的情况,应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与在线教育结合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该报告是目前对欧洲疫情期间(截至7月初)开展教育情况较为全面的研究。
四是新冠疫情对欧洲政治秩序的影响。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7月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管理学院的助理教授叶卡捷琳娜·拉什科娃所刊发的论文:《欧洲的未来以及东欧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作用》[4]。
拉什科娃指出,柏林墙倒塌30余年后,对于东欧在欧盟中的作用以及采用自由民主模式的方式需要进行重新的反思。她认为极端主义和非民主行为是通过“主流政党激化”而进入东欧,这不仅直接威胁到国内政治多元化和不同意见的表达,而且还威胁到欧盟及其主要机构(如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的自由民主模式。拉什科娃认为,在新冠大流行的趋势下,欧盟及其成员国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将会成为一个难题。并且,随着一些东欧国家的国内政治分歧加剧,有可能威胁到欧盟的未来凝聚力。
五是新冠病毒传染环境阻隔机制建设相关的研究。
综合研究趋势看,由于欧洲国家众多,但新冠疫情的传播是不受国界限制的。未来,加强新冠疫情传播相关环境监测与阻隔的研究与合作将会是重点。
欧洲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当前科学已经表明COVID-19感染不仅限于相对易感或者体弱人群(即儿童,医疗服务提供者和老年人),而且还可以感染年轻人。因此,越来越多欧洲学者开始意识到,与这种流行病作斗争需要强大而严格的协议来遏制其加速传播。考虑到目前尚无批准的有效COVID-19疫苗,应谨慎观察流行病学变化,例如传染性,致病性,系统发育,临床表现,诊断和致死率等。
通过文献分析可以明显看到,中国的防疫方式方法对欧洲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采取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措施,例如停止国内和国际航班以及在全国范围实行宵禁,以应对病毒传播。例如意大利等越来越多欧洲国家也开始重视环境阻隔传播的作用。
部分学者认为,鉴于欧洲当前疫情现状,在COVID-19传播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检测废水中的SARS-CoV-2等流行病学检测方法来及时发现疫情情况,可作为特定人群中感染的早期指标。由于废水检测法相对“扰民”较少,预计未来欧洲方面会进一步加强环境研究人员,废水管理系统和公共卫生专家的国际合作,与此相关的研究也会增多,以防止COVID-19在欧洲的蔓延。
沈晓晨博士(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助理研究员)
新冠疫情对非传统安全的影响
从非传统安全治理角度而言,此次疫情基于三方面特点,带来非传统安全格局新形态:第一,新关系。改变了安全格局中行为体之间关系,要求行为体回应国际公共安全产品及其提供模式方面的新要求。第二,新议题。疫情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带来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边界的模糊,对国家安全治理提出新议题。伴随着新的关系和新的议题,疫情将解构并重构各个层面的交往方式,安全文化必然会出现新内涵。
(一)新关系。疫情正在通过改变国际非传统安全公共产品的供需和分配模式,重塑非传统安全格局中各行为体间关系。
安全格局中,各行为体在安全公共产品的供需和分配模式中所处的地位,是它在安全格局中所扮演角色的本质内涵。在此意义上,此次疫情对于安全格局的最本质影响在于,一方面,以突发议题形式倒逼非传统安全公共产品提供者更新产品和提供产品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全新的国际抗疫合作援助机制,改变各行为体在安全格局中扮演的角色。
1、对国际公共安全产品及其提供模式提出创新挑战
目前全球既有的6种医疗安全国际合作模式,已经有效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卫生合作的与时俱进和效能优化,那么,为什么面对此次新冠疫情,既有国际合作都没有发挥出预想的成效?疫情的国际防控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于单个国家的国家能力,国际机制始终迟缓并存在不匹配不适用的情况?
概言之,既有国际公共安全产品的有效性值得质疑。国际蔓延是在我取得有效控制之后,国际机制没有发挥全面遏制疫情传播作用,需要对全球抗疫“有效性”标准进行重新考量。涉及的问题包括:1)合作的基础是什么。如何通过有效技术援助建立互信,以互不封锁固基互信。2)合作延续的“生命线”是什么。短期实现疫情遏制是否构成合作延续的前提。3)合作的执行力依靠什么。国际合作援助机制,更多依赖主导国、还是对象国的行动能力与意愿。4)合作的边界是什么。
对这4方面具体问题的回答,需要多方学理研究与实践的迅速反馈与有机结合,当前,医疗技术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较好的反馈与国际联动研发,但是在国际合作机制建设方面,既有研究却存在较大的现实偏差。
2、新型国际合作援助机制下的安全格局内部新关系
近十年来,国际社会已经历多次全球性突发大规模疫情考验。过去数次重大全球抗疫斗争凝缩的一项重要经验,也是惨痛教训,就是应对突发疫情必须迅速建立国际合作援助机制:突发疫情防控在世界上没有、可能也无法遵循统一模式,但及时建立国际合作援助机制可以满足两方面关键需求:1)衔接,实现当前抗疫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医疗合作的有效衔接,与既有其他疫情国际合作机制的合理对接和经验借鉴;2)协调,实现各地区、各层级不同专项合作的有机协调。需要指出的是,近十年来,国际社会已经历多次全球性突发大规模疫情考验。继H1N1流感爆发、小儿麻痹症再次爆发、埃博拉疫情两度失控、寨卡病毒之后,本次新冠病毒疫情是国际社会近十年来第六次“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伴随每次疫情建立的国家合作援助机制,均是对既有安全格局的局部微调。而鉴于此次新冠疫情的全球性范围和程度之深,所带来的安全格局调整也将深远。
抑制疫情全球扩散的窗口期非常有限,由当前抗疫最具成效的中国主导建立国际合作援助机制可能是较为有效方式,可以保证抗疫“中国经验”和“中国援助”可以通畅落地,短期内有效缓解地区性医疗物资短缺、病毒的地区蔓延,进而进一步实现医疗研究的协力突破。这是体现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的迫切需要,也是切实维护全球整体公共安全的迫切需要。但是,中国作为目前全球应对疫情最早、最具经验与成果的国家,中国经验的国际推广、中国主导的国际抗疫合作援助机制始终面临动机、效果等多方面质疑,中国经验与其他国家的有效经验的兼容性缺乏关注和深入研究。
(二)新议题。此次疫情下,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边界的深层次不断模糊,两者的恶性转化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整体的急迫安全议题,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重要挑战。
1、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深层次转变,与安全格局的新形态
从现象而言,将会出现:1)边界模糊,在局部地区对于深层次矛盾层面的不满出现结合,刺激与转化;2)非传统安全中,卫生部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卫生部分逐渐由非传统安全的做法纳入传统安全。究其本质,在于深层次不满的结合与刺激:1)重视的还是传统安全,但担心非传统安全在各个层面上的转化和刺激;2)双极化社会趋势里,民众个体在安全上的发言权不断提升;3)一切非传统安全对于国家来说都是传统安全的变种。
2、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非传统安全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可行措施,亟待深入细致探讨,特别需要在全球化空前深入、人员国际流动空前迅猛的背景下讨论。概言之,疫情非传统安全,是对我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一方面,国际合作是一条重要思路,也是一个关键领域;另一方面,处理得好,是治理能力现代化,处理不好,则会带来极化社会的灾难后果。
两方面的“大考”,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更高和更加多元化的要求,在国际层面,需要协助应对不同国家所呈现出的差异化挑战,在国内层面,则需面对国际要求的国内具体化。首先,建立疫情防控国际标准体系。中国主导衔接ISO、IEC、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研究总结中国及各有关国家疫情防控的成功实践,从疫情防控机制、应急响应举措、检测方法、防治产品等方面,加快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完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国际标准体系,实现国际合作援助的统一标准。
加强跨行业跨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合作。全球不仅要在对抗病毒方面加快技术研究,更要在应急信息管理、数字医疗、远程诊断、虚拟医院等应对方面开展国际合作,而所有这一切要得以实现,不仅需要统一标准的确立为前提,还需要中国为主导者促成跨行业跨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合作。
其次,打通非传统安全各领域壁垒,统筹规划思考。国家安全方面的国际对接:生物国家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的应对可以类比反恐、气候变化等其他相对较成熟的非传统安全研究与实践,也需要与国际非传统安全原则理念对接。法律方面的国际对接:中国最新的《生物安全法(草案)》已经在2019年10月21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新冠疫情加速这一法律的正式出台,法律对接至关重要。
最后,可能更重要的是,考虑从人才培养入手,提升应对非传统安全突发事件能力。探索如何依托国内现有国际组织、安全司法人才培训平台,及时合作培养生物国家安全、生物安全法相关专业人才,提前研究部署有关我抗疫防控相关主题援外培训和国际研讨,不断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力量,探索更多合作形式。在这一基础上,探讨以“一带一路”地区为突破口进行符合中国直接现实需求的机制建设,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防疫合作援助机制”,以点及面、依托现有地创新安全公共产品的提供与提供方式。
韩冬涛博士(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
既有国际防疫合作援助机制
大规模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是一个全球性的治理问题。本世纪以来,全球性疫情蔓延愈发突出,数次全球抗疫大体形成六种国际医疗合作与援助机制和模式。但其中,除了世卫组织的国际法-专业医疗模式、“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的项目推进式模式之外,其他四种模式均具有较强的地区性和事件性,因此对于当前我国与相关国家深化合作防疫、提供援助资源机制建设需求,既有国际医疗合作援助机制无法提供现成的合作与对接平台,但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照意义:1)互信是合作的关键,技术援助是建立互信的第一步,互不封锁是建立互信的基础;2)能否短期遏制疫情,是决定合作援助机制能否持续的生命线;3)执行力是关键,合作援助最终还是要依赖于对象国自己行动能力与意愿;4)抗击全球性疫情合作与援助中,要将制度合作、法律合作、技术研发合作有所区分。
1、国际法-专业医疗模式:《国际卫生条例2005》和世卫组织
以联合国下设的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为核心,以成员国积极配合为依托,以《国际卫生条例2005》(目前公共卫生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法)为指针,是当前最覆盖最广、最重要的国际传染病防控与合作机制:1)规定了世卫组织和成员国对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通报、磋商及核实的义务;2)提出临时建议和长期建议措施;3)加强国际技术合作;4)确立传染病防控争端解决制度。
以国际协调与非强制性专业技术合作为核心,其本身没有任何强制力,且经费有限,如得不到相关国家卫生部门的主动联系与信息共享,则无法发挥协调作用,对突发事件响应较慢、执行力不足。突出体现在埃博拉病毒在2013年12月26日首次出现后,三个月之后才得到世卫组织非洲办事处的确认。
2、项目推进式卫生交流合作模式:“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
2015年,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是目前较有成效的项目推进式卫生交流合作:1)在八个重点合作领域,设立30个重点项目与8个意向项目,推进与沿线国家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2)设立较为清晰的合作原则与战略时间规划。
项目推进式卫生交流合作可以为突发疫情合作提供较好的合作基础,但是所支持多以中长期基础性项目居多,应对突发应用性课题,成果和方式转化需要时间。
3、国际医疗合作联合体模式:“奥斯陆倡议”
国家医疗合作联合体以“奥斯陆倡议”为典型。2007年3月20日,巴西、法国、印尼、挪威、塞内加尔、南非和泰国等7国外长在奥斯陆召开专门会议,共同发表了《奥斯陆部长宣言》,发起了“对外政策和全球卫生行动”,力求:1)鼓励参与国制定全球性卫生外交战略;2)通过各国卫生外交合作促进全球卫生治理。
“奥斯陆倡议”成为2008年以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全球卫生和对外政策决议”的基础,但其核心不是国际合作,而是单个国家的国际参与,重协同原则、轻合作实践,强调本国诉求、弱在国际协调,本身不具有行动能力、且覆盖范围有限。
4、松散国际组织内部卫生防疫协调机制:欧盟
欧盟作为松散国际组织内部卫生防疫协调机制的代表,突出体现在跨国卫生威胁应对立法方面已经制定了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1)欧盟首部宪法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盟和成员国有义务同第三国或卫生领域的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卫生合作;2)2013年10月22日,欧盟通过《跨界卫生威胁决议》法案,旨在提升欧盟各国的应急准备体系,强化欧盟的突发卫生应急协调能力,并赋予欧盟卫生安全委员会合法的协调应对权力。
此次欧盟卫生安全委员会在对意大利的疫情评估、召集会议和讨论旅行限制等措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松散的国际组织,欧盟本身的执行力极大地依赖于成员国的配合,重大国际协调方面的执行力非常有限。
5、单一国家全面接管模式:美国-埃博拉模式
美国应对非洲埃博拉疫情的国际援助,是目前单一国家全面接管模式唯一一起案例。这一模式具有极强的行动力,构成国际医疗援助的极端案例;但需要依赖于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具有美国特殊性:1)美国-埃博拉模式已经基本达到“战争”标准,美国向西非疫区派遣武装部队,在利比里亚设立美军战地应急救援指挥机构,非洲司令部、空军、精锐的第621应急响应部队和第101空降师都投入了在西非疫区的行动;2)响应迅速,在l0周时间里,美国将包括核生化分队在内的3000名美军部署到位,前后直接和间接资助的疫区行动人员达1万人。
完全失控的对象国、强大的实力和大量的投入,是这一模式得以实施的关键,事实上,对于美国而言,非洲埃博拉疫情中的全面接管模式也难以复制。
6、长期卫生外交模式:古巴、挪威
挪威和古巴是目前开展卫生外交最成功的国家。挪威长期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公共卫生机构的亲密合作伙伴。而古巴则在其主要革命领导人之一、阿根廷出生的医生切·格瓦拉的理想激励下,至少从1960年就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并坚持至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普遍赞誉。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后,古巴向疫区派出了约500名医护人员,“埃博拉外交”的一系列行动甚至成为古美之间打破坚冰,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序曲。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高度重视卫生外交在本国外交中的作用,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切实有效的相关政策与计划。挪威和古巴长期卫生外交实践说明,在这个崇尚“亮肌肉”式硬实力的世界上,卫生外交是对政治与经济外交的一种巧妙的柔性补充。
张金哲(河北经贸大学中东欧国际商务研修学院讲师,在读博士):
塞尔维亚艰难时刻:疫情、暴动、塞科会谈
随着塞尔维亚全面复工复产和防控措施的逐渐放松,塞尔维亚疫情出现较大反弹。包括首都贝尔格莱德在内的14个城市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总统武契奇宣布贝尔格莱德实施宵禁,随后引起大规模暴力抗议活动。塞科对话巴黎峰会视频会议也因未取得实际成果一再推迟,塞尔维亚经历了艰难时刻。
塞尔维亚疫情发展概况(7月7日-7月14日)
由于塞尔维亚疫情出现较大反弹情况,7月7日-7月14日单日新增新冠确诊人数最高为357人,平均每日新增确诊320人左右,方舱医院重新开放,疫情也不容乐观(具体数据见图表)。
7月7日晚,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宣布贝尔格莱德实施宵禁,引起大规模抗议。7月9日,塞尔维亚政府应对疫情指挥部召开会议。会后总理布尔纳比奇宣布,针对贝尔格莱德疫情将采取以下临时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室内、室外集会规模限制为10人以内;所有餐厅、商店需按照4平米/人标准进行限流,并明确标识最大客流量;7月10日起,所有室内经营场所21:00-6:00停止营业;室外和带花园的经营场所23:00-6:00停止营业。她强调,会议决定各地区政府可视疫情实际情况来决定采取更严格防控措施;当前措施将更多聚焦疫情严重地区,不会作为全国性政策推行。
二、塞尔维亚出现大规模暴动
7月7日晚,由于疫情形势恶化,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宣布在贝尔格莱德等塞尔维亚城市实施宵禁。宵禁措施一经宣布,在议会大楼前很快聚集了约5000人的抗议者,对宵禁等防控措施表示不满,要求提供有关新冠疫情的“真实”信息,并且认为执政党为举行议会选举放松防控措施,其应该为疫情反弹负责,并要求武契奇总统辞职。抗议者行为激进,无视警戒线,强行闯入议会大楼,纵火烧毁警车与周边公共设施,与警察发生冲突,随后警察被迫使用催泪瓦斯和其他专用设备驱散人群。7月8日晚,抗议活动在塞境内扩大,约有1万人聚集在贝尔格莱德中心广场的议会大楼前,有抗议者向议会大楼投掷燃烧弹、石块等。在诺维萨德、尼什、克拉古耶瓦茨等地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暴力抗议活动。为期两天的骚乱造成118名警察受伤,153人被逮捕。
武契奇在电视台节目中表示:“局势正在平稳,稳定才能发展,而一切外部势力搞乱塞尔维亚的企图都不会得逞。”他直言:“外国情报机构是骚乱的幕后黑手。”并表示这些抗议是“政治性的”,塞国内反对派受西方国家的支持,企图发动内战和夺取政权,旨在削弱塞尔维亚与科索沃的谈判。
塞尔维亚警方宣布美国黑水公司雇佣兵是此次骚乱的罪魁祸首,蓄意煽动制造混乱,借此帮助塞尔维亚亲西方势力上台执政,但由于涉案雇佣兵与雇主黑水国际之间只是临时雇佣关系,也无法追责。
对于塞尔维亚突然出现的混乱,俄罗斯外交部明确表态,对于塞尔维亚出现的混乱非常痛心,俄罗斯坚决支持塞尔维亚政府解决难题,不允许别国继续渗透破坏。
三、塞科对话又被重启
自2018年11月科索沃(临时当局)对塞尔维亚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以来,贝尔格莱德-普里什蒂纳对话(以下简称贝普对话)陷入僵局,原定6月27日举行的贝普对话由于科索沃(临时当局)总统被海牙军事法庭控战争罪而取消。
由于7月10日德法主持的,作为正式重启会谈前奏的巴黎对话峰会视频会议未取得成果,原定7月12日的在布鲁塞尔正式重启的塞尔维亚和科索沃之间的会谈被推迟一周。武契奇表示,如果把重点放在贝尔格莱德是否应该承认科索沃独立上,欧盟支持的进程将是“毫无意义的”。霍蒂指出关系正常化“只有在科索沃和塞尔维亚相互尊重对方的国家地位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可想而知塞科对话取得实质性成果也非常困难。
四、小结
我们相信通过塞尔维亚进一步采取严苛地宵禁政策后,新冠疫情确诊人数会逐渐得到控制,因为塞尔维亚通过3月份、4月份疫情防控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而且我们看到塞政府对控制新冠疫情的决心并没有因为大规模暴动而动摇。重开方舱医院、严苛的宵禁制度都是控制新冠疫情的有效措施。
此次抗议暴动中塞尔维亚街头出现美国雇佣兵,我们不得不怀疑塞尔维亚暴乱后面有美国因素存在,尤其是发生在中美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不免更让人产生怀疑。另外,黑水集团曾经是历史上做空中概股的头号黑手。这次又在塞尔维亚惊现黑水集团的身影,不得不让人警惕背后的真实意图。
塞尔维亚的入盟进程缓慢,但是科索沃问题是塞尔维亚入盟必须解决的问题。此次默克尔、马克龙及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博雷尔期望在谈判中塞科双方达成一些让步,同时也希望美国能够与欧盟站在同一战线上以削弱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入盟和弃科本来是两难选择,武契齐是否会做出让步,我们拭目以待。
美国在波兰的军事存在
(Andrew Feickert, Kathleen J. McInnis, Derek E. Mix, U.S. Military Presence in Poland,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July 2, 2020, 王子玄译)
介绍
波兰一直以来都是美国和北约对抗俄罗斯对欧洲的潜在侵略威胁的重点。这是因为它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北约的东翼,为进入波罗的海国家提供陆路通道。尽管乌克兰不是北约盟国,但俄罗斯在2014年占领了克里米亚地区,并随后在其东部发动了一场分裂战争,这在许多观察人士看来,突显出北约盟国,尤其是东欧的盟国,可能会再次受到莫斯科的威胁。作为回应,美国及其北约盟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强调北约的集体防御协议,从而在保证盟国自身安全的同时,遏制俄罗斯的入侵。波兰正是这些努力的关键伙伴。
美国通过增加轮换驻军以及同盟国和合作伙伴的演习与训练,改善基础设施以提高响应能力,加强美国装备的预先部署以及加强建立新北约成员国和非北约国家的合作伙伴能力来提高中东欧的安全。2014年启动的欧洲威慑倡议(European Deterrence Initiative)(最初称为欧洲保障计划“European Reassurance Initiative”),实现该倡议的关键财政机制是美国国防预算中的海外应急行动账目。欧洲威慑倡议的美国军事作战活动是“大西洋决心行动”(Operation Atlantic Resolve)的一部分。任何时候都有大约6000名美国军事人员参与到“大西洋决心行动”中,这些部队通常在该地区轮流部署9个月。
行政部门和国会的决策者们面临的一个关键战略问题是,现有的努力是否足够,或者是否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来加强其在欧洲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波兰。这次讨论的部分原因是波兰政府2018年的一项提议,该提议支持增加美国在波兰领土上的驻军。根据该提议,将出资20亿美元在波兰建立美国军事基地。
美国目前在波兰的轮换驻军力量
美国在波兰有大约4500人的轮换驻军,包括参与“大西洋决心行动”和北约导弹防御工作的人员,以及分配到北约四个增强型前沿战斗群(NATO Enhanced Forward Presence Battle Groups)之一的部队。驻波兰美军包括:
驻波兰波兹南的陆军师级规模任务指挥中心(Mission Command Element);
陆军装甲旅战斗团(Army Armored Brigade Combat Team)及其后勤部队(轮换部队);
陆军航空任务部队(Army Aviation Task Force);
陆军后勤任务部队(Army Logistics Task Force),约750人,总部设在波兰,同时在立陶宛和罗马尼亚也设有后勤中心;
驻波兰拉斯克的美国空军分遣队(U.S. Air Force Detachment);
驻波兰雷兹科沃的美国海军分遣队(U.S. Navy Detachment),开展神盾导弹防御(Aegis Ashore missile defense site)工作,这是北约导弹防御工作的一部分;
驻扎在波兰奥瑞什的由美国领导的北约增强型前沿战斗群,包括一支驻扎在德国维尔塞克的美国陆军第二骑兵团(U.S. Army 2nd Cavalry Regiment)的857名士兵装甲兵中队(Armored Cavalry Squadron)。
美国波兰联合声明
2019年6月12日,美国和波兰签署了《关于美国在波兰共和国军事态势的国防合作联合声明》(Joint Declaration on Defense Cooperation Regarding United States Force Posture in the Republic of Poland)。这份声明提议再增加1000名美国轮换军人,并设立以下内容:
(前方)陆军师总部。将在现有任务指挥中心的基础上,增加人员和加强指挥、控制、通信、情报和规划能力;
在波兰Drawsko Pomorskie等地的美国波兰联合战斗训练中心(Combat Training Center);
美国空军MQ-9情报、监视和侦察中队,酌情与波兰共享信息;
空中卸载港(Aerial Port of Debarkation),以支持部队训练或应急行动的活动;
陆军地区支援小组(Army Area Support Group),为目前和未来在波兰的美军提供维护和供应支持;
美国特种部队,有能力在波兰支持空中、地面和海上行动。不清楚这种能力的是否只是为了指挥和控制和规划目的,还是一种实际行动能力,或是二者的结合;
支持陆军装甲旅战斗团、陆军作战航空旅(Army Combat Aviation Brigade)和陆军作战维持支援营(Army Combat Sustainment Support Battalion)的基础设施。
2019年9月23日签署的《关于推进国防合作的联合声明》(Joint Declaration on Advancing Defense Cooperation)宣布了这些设施的具体部署地点。
这些倡议的实施将取决于尚未签署的正式的双边防御合作协议。
向波兰增派美军?
据报道,2020年6月24日,特朗普总统和波兰总统安杰伊·杜达在白宫会晤期间,讨论了在去年《国防合作联合声明》中达成的1000名美军的基础上再向波兰增派1000名美军的可能性。与2019年6月的联合声明不同,与美国新派1000名驻军的承诺有关的具体组织和任务并未对外公布。
长期驻军vs轮换驻军
一些观察人士断言,在波兰永久部署这些“脚踝到脚尖”的轮换军队,可能在政治上更可靠,在经济上更有效。那些赞成长期驻军的人还指出,驻军部队若要了解该地区的人口和地理地形可能需要超过9个月。
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轮换迫使美国的军事单位定期测试其部署到其他战区的能力,并演练关键的后勤和机动能力。根据这种观点,经过了近20年在中东地区的远征行动后,他们将美军大规模部署到欧洲大陆并将其运送到前线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和锻炼。脚跟到脚尖的轮换还可以让美军发展这些技能,同时确定和制定解决东欧后勤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减缓美国或北约对危机的反应。
从军事角度来看,大多数观察人士认为,无论军队是长期的还是轮换的,训练这些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欧洲大陆上发动了战争,美国可以选择穿越大西洋额外部署大量部队,这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将是复杂的。而在战争的情况下,敌人可能竭力防止美国的辅助人员和装备到达(“拒绝访问/区域封锁”)。一些官员还表示,美国及时将装备,特别是重型坦克和战斗车辆,从美军基地运到运输装备的港口的能力,需要改进。
对俄罗斯反应的担忧?
最近有关驻波兰美军的事态发展引发了俄罗斯可能如何解读或回应这些部队的问题。加里宁格勒是一块5800平方英里,位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俄罗斯飞地,那里的局势也因它而变得复杂起来。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的重要战略领土,俄罗斯能够由此向北约北侧投射军事力量。该地区有大量俄罗斯军事力量,包括波罗的海舰队和两个空军基地。俄罗斯已经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了依斯坎德尔(Iskander)短程核导弹。
一些分析人士担心,在波兰增派美军可能会加剧加里宁格勒及其周边地区的紧张局势。北约继续反对在苏联解体后加入北约的国家长期驻军的呼吁,因为一些成员国担心这将违反1997年《北约-俄罗斯基本法案》(NATO-Russia Founding Act)的条款,该法案称,“北约重申,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安全环境下,联盟将通过确保必要的互操作性、集成性和增强能力,而不是通过额外增加大量长期部署作战部队来执行集体防御和其他任务。”
因此,增强的北约的存在被称为“连续的”但轮换的。支持扩大长期驻扎基地的人主张,自1997年以来,“当前的安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的活动,因此,北约不应再受《北约-俄罗斯基本法案》的约束。
负担(花费)共享?
包括特朗普总统在内的一些观察人士认为,欧洲盟国没有在军事上投入足够的资源,因此美国承担了太多欧洲国防相关的财政负担。这些观察人士经常提到,北约在欧洲的大多数盟国尚未兑现2014年做出的承诺,即到2024年将国防预算增加至GDP的2%。根据北约的数据,波兰2019年的国防开支占GDP的2%。波兰政府计划至2030年将国防开支提高到GDP的2.5%。
国会的回应
美国国会广泛支持将美国军队进驻波兰当作威慑俄罗斯入侵欧洲长期战略的一部分。《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P.L. 115-232) (John S. McCain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or Fiscal Year 2019)第1248条表达了国会的支持,“加强与波兰的国防合作,包括美国部队继续驻扎在波兰并增加训练、演习、和其他用于提高有效的危机共同响应的活动。”
【各国应对疫情的政策】
希腊
最新一期的第八届希腊区域发展会议,将希腊全境旅游业发展提上日程。希腊旅游部副部长Manos Konsolas表示将以均衡分配的方式发展希腊旅游业。
Manos Konsolas表示,希腊所有旅游活动集中在少数几个区域是希腊旅游业的“弱点”,根据该部长提供的数据,希腊有87%的旅游活动都集中在该国家的13个地区。Manos Konsolas副部长说,目前正在起草一项新法案,以解决这一问题。
该部长进一步表示:“少数地区的旅游活动过于集中,破坏了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即均衡发展的概念”。“我们希望把这个国家的所有地区都包括在旅游业发展的地图上,利用各地区的优势,使每个地区都能获得自己独立的旅游身份和自己的品牌。”
希腊旅游业在希腊国民收入中占据非常重大的部分,希腊旅游部全新的刺激计划,包括近日来实施的一系列的旅游业相关举措,都表明希腊促进旅游业的决心。新的旅游措施,将会带动希腊多个行业的发展,例如近年来与希腊旅游业紧密相关的房地产业,也将会在旅游业的刺激下,开始新一轮的成长空间。
捷克
自7月15日以来,捷克共和国的新冠病例再次以每天超过一百的速度上升。卡维纳(Karviná),弗雷德克(Frýdek-Místek),库特纳霍拉(KutnáHora)和伊赫拉瓦(Jihlava)地区都爆发了局部疫情。卫生部长亚当·沃伊采赫(AdamVojtěch)表示在卡维纳爆发的疫情主要在OKD矿业公司的工人及其亲人中传播,不再产生新的病例。该地区新增病例数据好转,卡维纳地区的疫情似乎正在逐渐平息。尚未确认该病在社区的大规模传播。
该国其他地区的新病例数量正在增加。Uherské Hradiště市一家医院发生感染,医院周三关闭了重症监护室,并停止了患者入院。ICU监护室中有10名医院工作人员COVID-19测试呈阳性,而住院病人中有1人呈阳性。梅尔尼克地区Čečelice市的旅馆中发现了十名新感染者。
虽然疫情反弹严重,但捷克已进入休假期,政府总理及各部部长宣布了自己的休假计划。总理巴比什呼吁“让我们在家里花钱,让我们在捷克共和国度假。”
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亚外交部国务秘书表示,斯洛文尼亚对于欧盟提议削减2021-2027年财政预算的决定表示失望。斯希望能够加大对聚合基金的投入。斯洛文尼亚虽然希望能够尽早就跨年度财政框架达成协议,但是欧盟却还在提议将预算削减至1.1万亿欧元。欧盟委员会的提议非但没有建议提高聚合基金的规模,反而却要降低。聚合基金是斯洛文尼亚最大的优先关切之一。因为聚合基金涉及到各类疫情救助的问题。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新冠肺炎感染人数的持续增加,塞危机委员会发布最新防控措施:
1.保持一米五的社交距离。
2.塞尔维亚全国范围内室内室外聚会人员限制为十人。
3.所有室内公共场所都必须戴口罩,包括儿童和未成年人。
4.建议在室外公共场所都戴口罩。在无法保证一米半的社交距离(如商店、药店、公交车站和火车站排队付款和购票的市民)的场所,必须戴口罩。
以上措施将从于7月17日开始执行。
塞流行病学家科恩表示,贝尔格莱德目前是“潜在炸弹”,并强调除了采取紧急状态外,没有更有效的防控措施可施。塞总理表示,该国未完全放弃实行宵禁的措施,该措施要经过危机委员会通过才行。
当前塞尔维亚医疗体系处于使用到极限状态,6月14日至7月14的一个月中,住院患者20岁至49岁之间的占比65%,其中30岁至39岁的占25%,40岁至49岁占20%,20岁至29岁的占20%。
欧盟理事会之前已正式发布准许入境欧盟国家名单,建议从7月16日起取消对入境欧盟旅行的限制。由于塞尔维亚和黑山疫情逐步恶化,将从准许入境国家名单中删除。
克罗地亚
在近日国家民防总部的记者招待会上,相关负责人宣布,将增加必须佩戴口罩的范围,所有公共事业单位,如法院、税务局、邮局、银行,凡是有对外工作窗口的部门,都需要佩戴口罩。公共卫生局局长查帕克解释说,近期的增长数字有些意外,按照公共卫生局的预测,放宽边境和所有商业活动的后果,应该比现在的新增情况少很多,所以现在采取强制佩戴口罩政策,希望新增数字会很快降下来。另外,关于卫生部长贝罗什所说的检测费用将降低多少的问题,查帕克说,目前是200欧元,预计可以降到50%,也就是100欧元。
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总统埃吉斯·莱维茨(Egils Levits)在与发展金融机构Altum负责人Reinis Berzins会晤时表示,战略性金融支持对于经济发展和促进绿色发展至关重要。各方讨论了Altum在拉脱维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为拉脱维亚企业克服新冠肺炎危机所提供的支持。双方还讨论了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设立新的援助基金。据报道,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Altum已为企业提供了总计超过3.37亿欧元的支持。在谈到国际项目时,双方讨论了Altum参与三海倡议基金的情况,拉脱维亚政府计划在三海倡议基金中投资2000万欧元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爱沙尼亚
俄罗斯航空公司Aeroflot计划于8月恢复塔林和莫斯科之间的航班,但塔林机场和爱沙尼亚经济事务和通信部表示,航线的开通仍然取决于俄罗斯的疫情情况。目前机票已经在Aeroflot官网上开放出售,首架航班计划于8月1日执飞。爱沙尼亚经济事务和通讯部新闻发言人拉斯穆斯·鲁达指出:“在决定是否允许或拒绝某一国家的旅客入境时,我们以感染率为指导,在过去的14天内,感染率必须低于25/100000。只有低于疫情标准,才能打开通行路线。
保加利亚
从7月15日起,保加利亚雇主可以根据新的60/40工资支持计划申请国家援助以维持就业。该措施已延长至2020年9月30日。由于这项措施的延长,预计将再帮助近30万人继续工作。
7月15日,保卫生部长阿纳尼埃夫签署行政令,自7月16日起,来自冰岛、挪威、瑞士、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安道尔、摩纳哥、梵蒂冈、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加拿大、格鲁吉亚、日本、摩洛哥、新西兰、卢旺达、韩国、泰国、突尼斯、乌拉圭、乌克兰的旅客无需进行14天隔离和核酸检测即可入境。
来自欧盟成员国(瑞典和葡萄牙除外)、英国以及申根国家的人员不需进行核酸检测,无需进行14天隔离即可入境。保取消了对英国抵保旅客的强制隔离措施。
来自瑞典、葡萄牙以及除上述国家以外的所有其他第三国的人员,入境时必须出示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无法提供此类文件的入境人员须进行14天强制隔离。
北马其顿、土耳其、阿尔巴尼亚、科索沃、塞尔维亚、波黑、黑山的公民可以从保加利亚过境,以便返回其国籍国。该规定同样适用于欧盟成员国、英国、申根国家公民及其家庭成员和拥有上述国家长期居留许可的第三国公民。
入境限制不适用于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负责药品、医疗用品和个人防护用品运输交付的人员、政府官员及其支持服务人员、因人道主义原因旅行的人员、运输工人、季节性农业和旅游业工人等。
斯洛伐克
7月14日斯政府召开了开会,针对本国过去几周冠状病毒感染数量上升的情况进行了讨论。流行病学家强调,最近的分析表明,当地爆发的疫情都是从国外输入的感染造成的。建议在冠状病毒病例数较高的地区采取局部措施。总理马托维奇表示,如果人数继续居高不下,可能会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包括停止群众庆典活动和关闭集市。在英国和斯洛伐克之间发生旅行外交争端之后,斯政府宣布从7月20日起英国将不再被列为红色国家。
斯洛伐克政府推出了一项五亿欧元的计划,以帮助斯洛伐克家庭、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这项计划是通过五项社会措施来实现的,包括增加税收赠款,为女性提供怀孕津贴,废除老年人药品的自付额和第十三项养老金。这些费用应于今年11月支付,其他措施应于1月生效。
罗马尼亚
7月15日10时-16日10时,罗新增确诊777例,累计确诊35003例,累计治愈22189例,累计死亡1971例。
当地时间7月15日下午,罗马尼亚总统约翰尼斯经过和政府各部门协商后宣布警戒状态将继续延长30天。总统表示目前不会采取新的限制措施,也不会出台新的放松政策。由于近日来不断增加的确诊感染人数,罗马尼亚疫情出现严峻形势,总统要求大家一定要遵守相关规定,做好防护措施。
罗卫生部长提议感染患者在医院接受48小时的观察治疗,其中无症状者可以出院但需要居家隔离14天;对不遵守规定的人员进行处罚。但该提议仍需要经国家宪法法院批准后才能实施。
罗经济部长维吉尔·波佩斯库(Virgil Popescu)担心由于目前部分民众没有遵守政府规定而引起疫情加加剧,因此不建议恢复室内餐馆的营业。
匈牙利
匈牙利政务通讯中心发言人表示,现在必须要考虑难民问题了。难民问题已经随着疫情的传播而加强。因此边境防护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匈牙利政府必须保障匈牙利人的安全和健康。目前土耳其、希腊、北马其顿、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波黑已经出现了新的难民,且这些难民与疫情的传播发生了联系。因此,这些国家正在面临着两个困难。但遗憾的是,近几年欧盟的目的并没有改变,依旧致力于分摊难民配额和组织协助难民。欧盟甚至还要制裁反对意见的国家。
立陶宛
根据本周三发布的最新数据,立陶宛在过去24小时内共登记了21例新增病例,这是一个月以来最大的单日增幅。目前立陶宛国内不仅政府,而且企业和各个组织也在为第二轮新冠肺炎爆发做准备。大多数人会采取几个月的安全措施。也有部分企业在隔离期间自己开始产生消毒液,员工住在办公场所。如果隔离政策再次恢复,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较小。
【疫情的经济社会影响】
希腊
希腊旅游部长塞奥哈里斯于7月14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希腊将继续推动全年旅游季的形式。
塞奥哈里斯表示,希腊用果断的抗疫行动证明,国家将公民安全摆在首位,经济发展则处于次要位置。他称,到目前为止,当局在重启旅游业方面进展良好,但疫情还没有过去,因此不能大意。
他强调,当前希腊的问题是如何在接待旅客和防疫安全之间取得平衡,但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任何国家能提供一个兼顾二者的成功运行模式。
关于希腊重启旅游业的下一步,塞奥哈里斯透露希腊将在8月初重启游轮服务。而据最新信息显示,将于希腊-瑞典的直航将从本月20日起恢复。
塞奥哈里斯还表示,希腊旅游部下一步将继续通过广告进行旅游宣传,并持续到冬季。他说这是为了在卫生条件允许下延长旅游季,希望能成功推行全年旅游季的形式。
众所周知,新冠疫情对希腊旅游业冲击非常严重。据统计,包括雅典在内的阿提卡地区和塞萨洛尼基的酒店,在上半年因疫情而损失约3.5亿欧元。而据希腊GBR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旅行禁令于6月解除后,塞萨洛尼基仅有42%的酒店可供入住,而阿提卡地区仅有21%。
据雅典酒店业协会主席祖罗维茨表示,从当前雅典旅客的预定和到达情况来看,酒店业估计将全年亏损。同时,塞萨洛尼基酒店业协会主席曼德利诺斯认为秋冬季旅游业发展前景不佳,呼吁当局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
罗马尼亚
今年1-5月罗出口总额为237.53亿欧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9%;进口总额为310.93亿欧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3.5%;贸易逆差扩大至73.40亿欧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42亿欧元。5月罗出口总额为37.55亿欧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0.1%;进口总额为50.06亿欧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5.4%;贸易逆差达12.51亿欧元。1-5月占进出口份额最大的商品类别为交通机械及设备(分别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46.3%和35.2%),以及其他制成品(分别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30.9%和29.9%)
保加利亚
保国家统计局(NSI)7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升至1.6%。6月年度消费者物价指数为1.6%(5月为1.3%),这是保连续4个月出现收缩,也是过去12个月中月度CPI数据第5次出现通缩。其中,食品价格比5月份下降0.9%,非食品和服务价格分别下降0.2%。但与2019年6月相比,食品价格上涨了7%,非食品价格下跌了3.1%,而服务价格上涨0.4%。
本信息专报由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网络团队提供
课题组负责人:刘作奎
课题组团队:鞠维伟、贾瑞霞、马骏驰、韩萌、陈思杨、顾虹飞、管世琳、边敏嘉、吴佳岳
审核:刘作奎、管世琳
[1] Kırbaş İ, Sözen A, Tuncer A D, et al. Comperative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of COVID-19 cases in various European countries with ARIMA, NARNN and LSTM approaches[J].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2020: 110015.
[2] Opillard F, Palle A, Michelis L. Discourse and Strategic Use of the Military in France and Europe in the COVID‐19 Crisis[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2020, 111(3): 239-259.
[3] Di Pietro G, Biagi F, Costa P, et al. The likely impact of COVID-19 on education: Reflections 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recent international datasets[J].
[4] Rashkova E R. The future of Europe and the role of Eastern Europe in i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European Political Scienc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