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


        自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的速度超过了人们的预期。一些观察家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称为现代金融市场的首次危机。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 而且已向实体经济蔓延。中东欧国家自1990 年代以来, 加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洪流, 国际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对中东欧经济产生影响。中东欧经济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在转轨20 年后再次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媒体充斥着“危机” 、“崩溃” 、“欧洲的次贷” 和“ 金融危机第二波” 等负面辞藻。2009 年适逢东欧剧变20 周年、北约在东欧扩大10 周年和欧盟在东欧扩大5 周年, 然而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2009 年将是东欧经济转轨后摆脱“转轨性衰退”后最为困难的一年, 纷至沓来的经济坏消息使政治精英心境不佳, 普通民众焦虑不安, 本应弥漫的喜庆气氛荡然无存。


        东欧国家1990 年开始经济转轨, 在经历了数年的经济衰退后, 走上了稳定的经济增长之路。1989 年斯洛文尼亚为南斯拉夫联邦内的一个共和国,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00 美元, 到2008 年斯洛文尼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3 000多美元。2008 年上半年人口200 万的斯洛文尼亚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 成功应对了科索沃独立为巴尔干和欧洲安全带来的挑战。1990 年代末斯洛伐克被视为东欧的“黑洞” , 到2004 年斯洛伐克被外国金融家视为掌上明珠, 成为外国汽车制造商投资的天堂。波兰、匈牙利、捷克与斯洛伐克等国获得了国际投资者的青睐, 跨国公司纷纷进军东欧市场, 东欧新兴市场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转轨也改变了东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匈牙利、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 2004 年和2007 年有10 个中东欧国家成为欧盟成员国。自2004 年8 个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 已入盟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于欧盟老成员国, 赶超进程明显加快, 东欧的普通民众和企业家尽情享受经济繁荣的成果。然而,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东欧经济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阵阵寒意, 强劲的经济开始走弱, 本币大幅度贬值, 股市大跌, 房市走低, 融资成本大幅度提高, 生气勃勃的中欧小虎俨然成为不堪一击的纸老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不得不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助。2009 年将是转轨以来经济增长记录最糟的一年,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欧国家影响的路径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具有制度基础


        中东欧国家自1990 年开始经济转轨实行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虽然中欧国家与东南欧国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上有差异, 但是经历了近20 年转轨后, 中东欧国家都已告别中央计划经济, 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伴随着经济的开放。中东欧国家积极参与经济的全球化, 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走向市场化的中东欧国家摆脱了封闭经济, 成为全球经济的参与者。中东欧国家强调经济的开放, 特别是在金融部门开放的步伐很大, 即使在经济民族主义影响很大的波兰, 金融部门开放的速度与深度超过了人们的预期。中东欧国家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成为了全球经济的组成部分, 金融的国际化客观上也加快了金融危机传播的速度。


        (二)中东欧国家的银行部门被西方银行所控制, 使得中东欧银行部门直接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东欧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造。东欧国家国有银行改造的顺序是首先对国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清理, 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 然后将国有银行进行私有化, 将国有银行卖给外国战略投资者。从东欧国家国有银行改造的实践看, 私有化特别是将国有银行出售给外国战略投资者是国有银行改造的主要方式。自1990 年代下半期, 外国银行大举进军中东欧市场, 参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私有化。1995 年匈牙利开始向外国战略投资者出售国有银行。1995 ~1996 年, 波罗的海国家、捷克、罗马尼亚、克罗地亚、波兰和保加利亚外资参与的国有银行的私有化进程加速。到2000 年, 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的商业银行部门为外资所控制。目前除斯洛文尼亚外资所占比重较小外, 中东欧国家银行部门的百分比在55 %~ 97 %之间。


        (三)外汇贷款的扩张为中东欧国家经济埋下了潜在隐患。一旦发生本币贬值, 消费者和企业则无法偿还贷款, 银行部门将直接受到冲击

   

        中东欧国家在过去10 年的经济繁荣时期经历了信贷的扩张。西欧银行在中东欧国家的分支机构积极拓展在东欧的业务, 向中东欧国家的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由于外币的贷款利率低于本币, 外币贷款获得了东欧国家的个人和企业的青睐, 外币贷款也成为西欧银行在东欧国家的主要业务之一。西欧银行在中东欧的分支机构向东欧消费者提供外币的抵押贷款, 主要是瑞士法郎和欧元, 而外币贷款利率仅为本币贷款利率的2/3 左右。据估计, 东欧国家拥有约1 .7 万亿美元的外汇债务, 大部分与消费市场有关。在经济繁荣时期, 数百万东欧人成为货币投机者。他们以低利率的瑞士法郎或欧元购买房地产、汽车和其他消费品。当本币处在升值时期或保持稳定时, 多数贷款人认为以瑞士法郎或欧元等外币偿还债务较为便宜。


        在外币贷款高速增长时期, 无论是西欧银行在中东欧的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还是中东欧选择外币贷款的消费者与企业都对外币贷款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他们基于下列错误的假定:本币会不断升值或保持稳定。数年之前, 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些专家指出外币贷款扩张的风险时, 西欧银行在东欧分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强调东欧国家的中央银行不会放任本币出现大幅度贬值。2005年匈牙利学者也指出了外币贷款增长面临的风险。欧盟新成员国即将加入欧元区的前景也使他们对东欧国家的货币稳定充满了盲目的乐观主义情绪。西欧银行在东欧的分支机构乐于提供瑞士法郎的贷款, 外币贷款占匈牙利贷款总额的52 %, 占罗马尼亚贷款总额的54 %。到2008 年9月底, 罗马尼亚的外汇贷款达到了360亿美元, 几乎相当于两年前数字的3 倍。奥地利和意大利主导的匈牙利银行部门以及匈牙利最大的国内银行发放了低利率的瑞士法郎贷款。自2006 年以来,匈牙利抵押贷款的近90 %为瑞士法郎。匈牙利瑞士法郎的贷款利率为福林贷款利率的一半, 到2008 年4 ~ 6 月三个月间, 消费者的外汇贷款是福林贷款的3 倍多。2006 年, 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外币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率分别为77 %、56 %、45 %和50 %, 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外币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率分别为28 %、23 %和14 %。2000 ~ 2005 年, 中欧三国(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私营部门外币贷款的平均增长率为15 %, 家庭外币贷款的平均增长率为88 %。根据惠誉评级公司2007 年年底东欧国家外币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率的资料, 捷克和斯洛伐克低于20 %, 波兰超过20 %,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立陶宛超过了50 %, 匈牙利超过了60 %, 爱沙尼亚接近80 %, 拉脱维亚超过了80 %。外币贷款的非理性扩张事实上成为了东欧经济的“定时炸弹” 。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世界范围出现了信贷紧缩, 银行不能够再提供外汇贷款, 要求收回未偿债务。由于全球主要市场特别是欧元区经济陷入衰退, 中东欧经济步履蹒跚, 投资者开始撤资,本国货币出现下跌。这使得许多消费者不能支付其债务, 人们担心中东欧国家无法履行其外汇相关的债务。自去年8 月以来, 波兰兹罗提相对于瑞士法郎贬值了约60 %。波兰中央银行估计3 .5 %的个人贷款和6 .2 %的公司贷款有问题。罗马尼亚外币贷款主要为欧元, 占零售贷款的60 %左右。罗马尼亚列伊相对于欧元下跌了20 %。匈牙利70 %的家庭贷款为瑞士法郎,福林相对于瑞士法郎贬值了50 %。2008 年5 月乌克兰中央银行结束了长达4 年的固定利率, 让市场决定利率。自2008 年9 月国际金融危机侵袭乌克兰之后, 乌克兰货币贬值了43 %。从1 美元4 .9格里夫纳下跌到1 美元8 .5 格里夫纳。消费信贷占总贷款的36 %, 而消费信贷的70 %是外币贷款, 主要为美元。这意味着家庭偿还的债务几乎增加了1 倍。乌克兰公司债务的一半也为美元贷款, 这意味着公司偿债负担大幅度增加, 许多公司面临偿债困难。


        当东欧国家的本币出现大幅度贬值时, 外币贷款的企业或个人还贷负担剧增, 许多企业和个人难以偿还债务, 出现大量的信贷违约。由于东欧本币的大幅度贬值, 外币贷款的“定时炸弹”已经引爆。西欧银行向东欧国家提供的贷款为1 .7万亿美元, 这约等于欧洲国内生产总值的9.0 %。考虑到西欧与东欧间密切的经济联系, 特别是金融部门的密切联系, 西欧银行在东欧的分支机构即东欧银行部门的危机必将波及西欧银行部门,这将使面临流动性问题的西欧银行雪上加霜。


        (四)中东欧经济的脆弱性降低了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从经济体制看, 中东欧属转轨经济, 与西欧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虽然一些已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宣称经济转轨已经结束, 但是其经济体制的成熟度尚有待提高, 一些已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社会领域的改革尚未完成。中东欧国家作为全球新兴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经济抗风险的能力较弱。


        中东欧国家存在程度不同的经济问题, 这些问题的积累降低了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预算赤字:一些中东欧国家面临预算赤字过高的问题。从中东欧国家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看, 匈牙利的预算赤字仍居高位。匈牙利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就已存在预算赤字过高的问题, 2006 年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 .3 %, 2007 年预算赤字虽然有所下降, 但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 .5 %。


        外贸逆差:整个中东欧地区经常账户赤字从2000 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上升至2008 年的9 %。一些中东欧国家面临外贸逆差过大的问题2007年拉脱维亚和保加利亚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3 .8 %和21 .8 %。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外汇标价的商品进口额超过出口额, 这减少了外汇储备, 有可能导致当地货币的贬值。


        外债:根据意大利联合信贷集团的资料, 中东欧国家2007 年外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37 .9 %到133 %之间。这表明, 中东欧国家外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高。2008 年第2季度, 匈牙利国家和企业的总外债为899 亿欧元,这等于匈牙利国内生产总值的93 .8 %。根据匈牙利中央银行的资料, 90 %的家庭贷款为外汇贷款(欧元和瑞士法郎), 30 %的公共债务和60 %的公司和个人贷款是以外汇计算的。值得注意的是, 自2008 年10 月以来, 中东欧国家在新兴市场中率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匈牙利和拉脱维亚不得不寻求国际金融组织和欧盟的救助。中东欧国家之所以率先受到冲击, 其主要的原因有三:第一, 中东欧国家金融体系的高度开放性。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 中东欧国家的商业银行被西欧银行所控制, 东西欧密切的金融联系加快了危机蔓延的速度。第二, 中东欧国家高度依赖外部的资金与市场的增长模式。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外部的资金与市场, 特别是欧盟的资金与市场。这一增长模式在全球经济的繁荣时期确实使中东欧国家获益匪浅, 但是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会直接冲击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当欧元区经济增长放缓或陷入衰退时, 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就直接受到拖累。第三, 中东欧国家是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的薄弱环节。2007 年下半年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后,2008 年春西欧的银行受到冲击, 出现了流动性问题。2008 年9 月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震动了拥有大量有毒资产的西欧银行, 为流动性困扰的西欧银行不得不减少或收回对中东欧分支机构的资本注入。为西欧银行所控制的中东欧国家的银行部门因此直接受到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


        中东欧各国宏观经济状况不尽相同, 金融部门的开放性存在差异, 因此中东欧各国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匈牙利成为了第一个需要国际救助的中东欧国家。匈牙利社会党在2002 年执政之时就面临上届政府留下的预算赤字问题。在2002 ~ 2006 年社会党政府第一个任期内, 政府为兑现竞选承诺而增加公共开支。2006 年9 月获得连任的久尔恰尼总理坦承增加公共开支的做法已难以为继, 必须停止就经济状况向选民撒谎, 此后匈牙利爆发了自1956 年事件后最严重的社会动乱。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匈牙利的经济已经出现问题。政府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 %, 贸易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 %, 总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2 %。1998 年1月~ 2004 年12 月, 金融机构的贷款从35 250 亿福林增加到121 670 亿福林, 而同期外汇贷款从10 013 亿福林增加到40 636 亿福林。如果剔除金融机构和政府贷款, 总贷款额从20 793 亿福林增加到92 415 亿福林, 而外汇贷款从5 379 亿福林增加到36 003 亿福林。外汇占总贷款的份额从28 .4 %增加到33 .3 %, 增加了约5 个百分点,其中私人客户所占百分比从25 .9 %增加到38 .9 %, 而向私营部门的外汇贷款则具有周期性质。在1999/2000 年之交和2003 年的贷款兴旺时期, 其增长率较高, 而在2001 年困难时期, 其下降速度较快。2003 年后这一模式有所变化, 福林贷款增长率下降, 而外汇贷款则持续高速扩张。2004 年年底外汇贷款占短期贷款的1/3 , 占中期贷款的40 %, 占长期贷款的60 %。家庭获得了大规模的外汇贷款, 2003 ~ 2004 年金融机构共发放了价值1 326 亿福林的外汇住房贷款, 大部分外汇贷款为欧元, 到2004 年年底瑞士法郎占到了外汇贷款的约1/4 。外汇贷款利率低于福林贷款利率驱使许多家庭选择外汇贷款, 但其中潜在的汇率风险遭到忽视, 一旦福林贬值, 许多贷款人将难以偿还贷款。国际金融危机使匈牙利经济雪上加霜。在全球信贷紧缩的条件下, 匈牙利政府难以筹集到必要的资金以弥补预算赤字, 因为匈牙利政府所欠外债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6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匈牙利股市大跌, 利率提高,本币走弱, 金融机构出现了流动性短缺。从2008年7 月中旬到10 月中旬, 匈牙利福林相对于欧元贬值了22 %。匈牙利30 %的公共债务和60 %的公司和私人债务为外币, 福林的走低增加了匈牙利的债务负担。由于偿还债务支出的增加, 习惯于依赖外国贷款弥补其支出的匈牙利政府与人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面临不利的经济形势如经济增长乏力和公共债务居高不下, 外国投资者产生恐慌, 将资金撤离匈牙利。由于投资者逃离市场,外国债权人要求当地银行尽快偿还借款, 匈牙利银行体系面临问题。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为了防止金融体系的崩溃, 匈牙利政府不得不求助于国际组织。2008 年10 月29 日, 匈牙利获得了250 亿美元的紧急救助资金。这是危机爆发以来最大的国际救助计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向匈牙利提供157 亿美元的贷款, 欧盟提供81 亿美元, 世界银行提供13 亿美元。这些贷款将在17个月间进行拨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 匈牙利政府已经形成了全面的一揽子政策, 以保持经济近期的稳定, 改善长期增长潜力。同时, 匈牙利政府的政策旨在恢复投资者信心, 减轻金融市场的压力。世界银行表示正在与匈牙利就长期的结构问题进行合作。但是考虑到外债的规模, 匈牙利要在中期和长期稳定其货币, 这些援助可能是不够的。


        从中东欧整个地区看, 国际金融危机有如下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


        1 .货币贬值。自2008 年8 月底以来, 一些中东欧国家的货币出现了大幅度的贬值。根据2009 年3 月20 日彭博新闻社的报道, 东欧国家的货币在过去半年间大幅度贬值。在26 个新兴市场的货币中, 波兰兹罗提贬值最大, 兹罗提相对于欧元贬值了28 %, 匈牙利福林位居第三, 福林贬值了20 %, 罗马尼亚列伊贬值16 %, 捷克克朗贬值11 %。


        2 .股市下跌。2008 年9 月布达佩斯股票市场指数下跌了近40 %。2008 年东南欧主要指数已经下降了一半多。保加利亚股票交易所Sofix指数下跌了66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BET 指数2008 年以来下降了67 %, 跟踪五大本国投资公司BET -FI 下降了82 %。由于外国资本的撤离, 2008 年7 ~ 10 月四个月股票交易所的ROTX指数的欧元价值损失了60 %。在过去两年, 克罗地亚Crobex 指数每年增长都超过60 %, 2008 年损失了54 %。塞尔维亚Belex 15 指数2008 年下降了65 %。从2007 年7 月到2008 年7 月, 中东欧养老基金损失了90 亿欧元, 相当于养老基金管理的总资产的13 %。


        3 .房地产市场走低。房地产一度是匈牙利收入稳定而且具有可预见性的投资工具, 在危机爆发后房地产的价格下降了20 %~ 50 %。保加利亚许多大型房地产项目已经冻结, 未售出房地产积压严重。斯洛文尼亚2008 年房地产交易下降了20 %, 市场下降到了2003 年的水平, 住房价格平均下降了20 %。据估计, 2009 年罗马尼亚房地产投资将比2008 年下降80 %。


        4 .融资成本增加。虽然国外市场的流动性紧缩在采取适当的措施后会有所减弱, 但是现有的资金更为稀缺, 资金配置更为强调规避风险。国际金融协会认为, 新兴市场资本净流入将锐减。根据该协会的估计, 2009 年欧洲新兴市场(包括中欧、俄罗斯、乌克兰和土耳其)的资本流出将为267 亿美元, 而2008 年资本流入为2 410 亿美元。即使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 东欧国家面临的资本缺口很难得到弥补。


        (二)间接影响


         1 .经济增长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到中东欧国家的实体经济, 其主要表现为经济陷入衰退。2008 年10 月30 日, 欧洲经济信心降至15 年新低。欧元区15 国的经济情绪指数从9 月的87 .5下降到10 月的80 .4 。欧元区的工业信心指数从9 月的-12 下降到10 月的-18 , 为近七年的最低。消费信心指数从-19 下降到-24 , 为14 年的最低。考虑到欧盟是中东欧国家的主要出口市场, 欧元区经济的低迷会直接影响中东欧国家的增长前景。2009 年4 月22 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对全球经济的预测, 认为2009 年世界经济将下降1 .3 %, 这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严重的衰退。2009 年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下降4 .2 %, 2010 年下降0 .4 %。德国经济2009 年下降5 .6 %。欧元区经济陷入衰退将沉重打击中东欧国家的出口部门。


        受欧元区经济低迷的影响, 中东欧国家经济也陷入了衰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 年中东欧经济进入全面衰退, 所有中东欧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有程度不同的下降。这是中东欧国家自摆脱转轨性衰退后经济增长记录最差的一年。2008 年波兰经济增长4 .9 %, 波兰政府预测2009 年波兰经济将增长1 .7 %, 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 年波兰经济将下降0 .7 %。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5 月初预测2009 年东欧经济将下降5 .2 %。


        2 .债务危机。在经济繁荣期外币贷款的扩张为中东欧经济埋下了潜在隐患。自2008 年下半年起, 中东欧经济增长放缓, 本币逐渐走弱, 出现了大幅度的贬值。本币的大幅度贬值增加了拥有外币贷款的企业和个人的还款负担, 加大了信贷违约的风险。


        中东欧经济向何处去?


        自2008 年下半年开始, 中东欧经济就出现了危机的迹象, 一些中东欧国家不得不诉诸国际援助。应当承认, 中东欧国家的经济面临着自转轨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但是中东欧的危机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不可能发生全面的经济崩溃, 并诱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一)中东欧经济已经处在危机的边缘, 具备发生地区性金融危机的条件


        曾预言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认为, 新兴欧洲正处在全面的主权债务、银行和货币危机的边缘。中东欧经济面临两个问题即出口大幅度下滑和资本流入的枯竭。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 ~ 90 %,其最大市场欧元区已处在经济衰退之中。全球信贷紧缩对资本流动形成不利影响。东欧国家在经济繁荣时期轻易获得贷款的好时光已经过去。经济繁荣时期累积的外汇贷款在经济萧条时期遭遇了本币的大幅度贬值, 信贷违约的风险显著增加。中东欧国家外债居高不下, 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50 %。东欧国家经济高度依赖西欧消费者, 以高负债支撑高增长, 西欧银行向东欧的消费者和企业提供贷款, 其结果是一些国家积累了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2008 年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经常账户的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为两位数, 而东南亚国家1995 ~ 1997年经常账户的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3 .0 %~ 8 .5 %之间。


        基于历史的经验, 高额外汇贷款、巨额的外债和巨额的经常账户赤字为发生区域性金融危机的条件。从中东欧国家目前的状况看, 中东欧经济已经具备发生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条件。


        (二)中东欧国家并非铁板一块, 中东欧国家间经济的基本面不尽相同, 因此面临的风险的高低也不尽相同。从下列指标看, 中东欧国家存在很大差异


        外部脆弱性指标。穆迪公司将外部脆弱性界定为短期外债+到期的长期外债+超过1 年期的非居民存款总额与官方外汇储备的百分比。该指标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在出现投资者暂时丧失信心、风险认知的提高以及普遍的流动性紧缩情况下的承受能力。比率越高, 风险越大。从外部脆弱性指标看, 爱沙尼亚最为突出, 达388 .7 %, 拉脱维亚高于300 %, 匈牙利超过220 %, 立陶宛超过了200 %, 波兰将近150 %, 斯洛伐克超过了130 %, 罗马尼亚超过了110 %, 保加利亚超过100 %, 捷克超过了80 %。由此可见, 波罗的海三国和匈牙利风险最高。经常账户赤字/国内生产总值。波罗的海国家、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经常账户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两位数。除非外国直接投资或对当地公司的证券投资增加, 否则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会导致外债的累积。赤字的规模可以反映这些国家受外资逆转影响的程度。如果外国直接投资下降, 那么为弥补赤字需要增加外债。从经常账户赤字的规模看, 1995 ~ 1997 年东南亚和1994 年危机前的墨西哥在3 .0 %~ 8 .5 %的范围之内。中东欧国家除捷克低于5 %之外, 其他国家均超过5 %。


        外债。东欧国家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2008 年穆迪公司估计几乎所有中东欧国家的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都超过了50 %。拉脱维亚高达约135 %, 保加利亚、爱沙尼亚和匈牙利超过了100 %。1995 ~ 2005 年波兰外债增长了170 .2 %。1996 ~ 2005 年立陶宛外债增长了378 .6 %, 爱沙尼亚增长了697 .2 %, 1995 ~ 2005年拉脱维亚增长了1 558 .2 %。外债的高速增长与1970 年代和1980 年代初的拉美有相似之处。拉美国家由于定值过高的货币、高额的经常账户赤字和巨额的外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波罗的海国家国内信贷低于外债总额。匈牙利也有同样的趋向。波兰两者相差无几。只有捷克和斯洛伐克国内信贷高于外债总额。高外债低内债事实上是一种非正式的欧元化。这意味着当出现本币贬值时, 支付链会出现问题。


        外汇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率。根据惠誉评级公司2008 年的资料, 外汇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率, 捷克和斯洛伐克低于20 %, 波兰超过20 %,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立陶宛超过了50 %, 匈牙利超过了60 %, 爱沙尼亚接近80 %, 拉脱维亚超过了80 %。外汇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率越高, 风险越大。一旦出现本币贬值, 会出现信贷违约, 导致债务危机。


        根据上述指标, 匈牙利和波罗的海国家面临的风险较大, 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面临中度风险。风险较低的国家有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中东欧国家的银行除波罗的海国家和匈牙利之外, 财务状况良好。中东欧地区的银行并没有利用高风险的金融工具, 这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强度。


        (三)中东欧国家的危机在可控范围之内, 不可能诱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伯格罗夫强调中东欧的危机具有可控性。他认为, 中东欧银行欠西欧银行1 .7 万亿美元的数字有所扩大,该数字是外资银行资产负债的总额, 而非债务总额。奥地利第一储蓄银行中东欧宏观和固定收入研究部专家认为, 1 .7 万亿美元的数字不仅包括从国外的借款, 而且包括外国银行在当地的分支机构向当地市场提供的贷款。一些波兰经济学家认为, 中东欧经济崩溃以及可能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拖累整个欧盟的看法不能成立。中东欧尽管具备发生区域性危机的条件, 但是中东欧的危机处在可控范围之内, 不可能诱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首先中东欧的资本流动为外国直接投资, 而非证券投资, 而外国直接投资要比证券投资更为稳定。其次, 中东欧国家债务水平低于西欧国家, 外部融资的需要比普遍认为的要低。2008年家庭贷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分别为21 %、19 %、25 %和27 %,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克罗地亚分别为32 %、18 %和41 %,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分别为46 %、38 %和27 %, 而欧元区家庭贷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 %。第三, 基于欧洲统一的原则, 欧盟不会放任中东欧新成员国出现经济上的破产。2009 年2 月27 日, 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和世界银行共同向中东欧国家提供245 亿欧元的紧急援助。5 月5 日, 欧盟财政部长会议决定将对中东欧国家的紧急贷款增加一倍, 增加到500 亿欧元。2008 年12 月紧急贷款已增加了1 倍, 达到250 亿欧元。受东欧国家债务影响的西欧国家非常集中。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和瑞典六国占西欧对东欧国家贷款的84 %。奥地利银行在东欧的风险敞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0 %多。比利时银行在东欧地区的风险敞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 %,瑞典银行在东欧地区的风险敞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 %左右, 希腊银行在东欧地区的风险敞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到20 %, 荷兰和瑞士银行在东欧地区的风险敞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 %左右,意大利、德国、法国和英国银行也进入中东欧市场, 但其规模较小。大规模的贷款违约将增加对已经遭到削弱的金融体系的压力, 东欧银行将拖累西欧银行。从中东欧危机潜在影响的严重性看, 欧盟不会放任东欧危机波及西欧。第四, 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斯洛文尼亚的经济基本面要好于匈牙利、拉脱维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波兰和捷克银行部门较为健全、财政状况良好以及经常项目赤字较低。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加入欧元区避免了汇率波动的风险。中东欧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低, 资本状况良好, 无有毒资产。第五,国家货币基金组织在伦敦20 国峰会获得新的注资后有助于提高对东欧国家的干预能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会放任中东欧国家出现主权违约。20 国峰会后预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本额扩大3 倍, 增加到7 500 亿美元, 这有助于保障中东欧国家债务的安全, 增加了有效捍卫该地区货币的可能性, 甚至可以直接向当地银行提供帮助。最后, 西欧银行不可能放任其中东欧分支机构陷入危机。中东欧国家的外债主要是企业之间特别是西欧银行与当地分支机构之间的债务。外国银行不可能不向其中东欧分支机构提供资金, 放任中东欧分支机构失败将会损害母公司的商誉和市场价格。外国银行也不可能有选择性地支持某个分支机构, 因为一个国家分支机构的失败将会导致其他中东欧国家分支机构出现挤兑。


        总之, 中东欧国家经济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但是中东欧国家的经济不会出现崩溃, 也不会诱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为应对危机,一些中东欧国家不得不吞下财政紧缩的苦药, 这是“经济上的丹药, 政治上的毒药”。然而东欧的危机不会导致转轨的终结, 寻求可行的经济体制仍是东欧国家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危机也不会导致宪政危机, 使民主化的成果得而复失, 虽然最近数月拉脱维亚、捷克和匈牙利政府出现了更迭。危机也不会使欧洲一体化逆转, 毕竟东欧新成员国是欧盟扩大的净受益者。东欧国家决策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如何趋利避害, 提高本国经济的竞争力。东欧国家要走出危机, 一方面取决于全球经济特别是欧元区经济的复苏, 另一方面取决于东欧国家进一步的制度改革, 以为长期增长奠定稳定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