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对欧盟看法比较
中 El双方在 国际关系多个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 ,但也有很多共识 。在两者 的对外关系中,欧洲/欧盟均 占有一定的地位 ,那 么两 国是如何看待欧洲这一地 理区域和欧盟这一特殊实体呢?有什么差异和共同之处呢?本论文以两国决策 者为主进行论述 ,并辅之 以学术界和其他领域权威人士的观点加 以分析。
在国际学术界 ,涉及此课题的研究较少。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和 日本对 欧看法不具有可比性,更谈不上启示。但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查,笔者认为, 尽管中 El之间在 国情和对外战略上有着较大差别 ,但在对欧 问题上表现 出较多 的相似性 。中 El都距离欧洲较远 ,都将发展同欧经贸关 系作为双边关系的基础 , 两国对欧贸易摩擦都是各 自对欧关系 的主要 问题 ,而且在发展对欧关 系中美国 均是重要 的影响因素。总而言之 ,该项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除了能够给决策 者和学术研究者提供一定 的知识积累外 ,还能从 比较研究 中获得启迪 。
中日对欧看法的演变
中日两国对欧政策均经历了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即从冷战开始到 20世纪 70 、80 年 代 为 第 一 阶 段 ,各 自 对 欧 关 系 尚 未 得 到 充 分 的 挖 掘 ;从 20 世 纪 七 八 十 年代至今为第二个阶段 ,各 自对欧关系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包 括政治领域在 内的全方位合作关系,取得较大发展。
冷战初期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领导层确立 了“一边倒”的对外战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结盟,反对 以美 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中国明确 把西欧列入美帝阵营而视为战略上的敌人 ,而把东欧列入同一阵营中的同志。在 文革 当中 ,中国外部环境 由于受 到美苏两 大集 团的挤压 ,实行 所谓 的“世 界革 命 ”, 亦 即 “ 四 面 出 击 ” 战 略 ,这 一 战 略 是 林 彪 在 “ 文 化 大 革 命 ” 前 期 提 出 ,在 19 6 6 年 8 月 12 日 党 的 八 届 十 一 中 全 会 上 被 肯 定 ,主 张 对 “帝 、修 、反 ” (指 帝 国 主 义 者 、修 正 主 义 者 和 反 革 命 分 子 )不 加 区 别 一 律 打 倒 ,以 “世 界 农 村 ”(指 亚 、非 、拉 广 大 地 区 )包 围 “世 界 城 市 ”(指 北 美 、西 欧 ),推 动 “世 界 革 命 ”。 在 这 一 时 期 ,中 国 领 导 层 基 本 上 把 欧洲整体上作为一个对抗者。1978年 中美建交公报发表 ,两国关系缓和,中国的 对外战略调整为“一条线、一大片”。在这一政策中,除苏联之外的整个欧洲地区 又成为中国争取和联合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 中国决策者经历的几次对欧 战略转变 ,在本质上是以“战争与革命 ”论为基本指导思想 的。毛泽东等人认为 , 中国国力较弱,要想在即将爆发的战争和革命 中不被消灭 ,就得不断寻求盟友 ,联 合一个集团对抗另一个集团,以求得最大的安全收益。同期的 13本在冷战中对以美 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也采取“一边倒”政策 。二 战中的战败以及冷战中与美国结成的同盟关系,使 得 日本外交形成 了对美 国的 绝对依赖。在 日美安保条约的保障下 ,日本潜心发展经济 ,对欧一直保持战略合 作态势,未发生像中国那样明显的变动。不过,日本、西欧国家虽与美国同属一 个阵营 ,但 13本 的外交政策并未十分关注欧洲。在 日本外交官眼里 ,日欧关系在 日美欧三边关系 中是最弱的一边。1950年代 日本首相吉 田茂提 出的 “吉 田主 义”确立了美国的核心地位 ,基本上未提如何发展 同西欧的关 系。1960年 7月 池田勇人任首相后提出了自由世界三支柱理论 ,即西欧、美 国和加拿大 、日本三 个支柱 的作用 ,第一次把欧洲提升到 国际秩序三足鼎立 的地位。但 日本主要担心欧洲经济一体化后 自己被甩出国际主流经济圈,欲借 “建立一个紧密 的北美 、 西欧和 日本 的自由世界三支柱结构”1来维持双边经济关 系,未在战略上充分挖 掘西欧的潜力。20世纪 70年代 田中角荣首相试 图与欧共体 国家建立更密切的 关系以抵消同美国贸易的损失 ,贸易合作是双方 的主旋律 。这一阶段 日本一直把欧共体视为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 ,把欧洲市场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市场 ,双方 在政治和安全合作上鲜有创设。总之,从冷战爆发到 20世纪 70年代 ,中 日对欧洲的看法具有明显 的不同 : 中国更多关注政治和战略方面更具宏观色彩的对欧诉求 ,而 日本更多关注经济 方面的对欧具体诉求。双方的共同点是:在中日战略潜意识中,欧洲只扮演着美 苏阵营仆从国的角色。由于欧洲在战争 中遭受重创 ,战后西欧又意在加强 内部一体化 ,东欧则牢牢掌控在苏联手中,整个欧洲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明显下降 , 因此 ,中 日对欧事实上均没有发生真正的战略安全合作 ,双方本质上只是把东欧和西欧作为两极格局中维持各 自阵营团结和稳定的成员。从 1981年 开 始 中 国 对 外 战 略 转 变 为 执 行 全 方 位 开 放 、独 立 自 主 的 和 平 外交。在这一次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 中,邓小平对外战略思想依据是“和平与发 展是 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并把欧洲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键地 区。1 邓小 平坚持认为中国可以以独立 自主的姿态纵横捭阖于大 国之间,而不需拴在任何架联盟战车上 ,因此中国对欧的政策定位开始变得具体 明确。1985年 4月 17 日邓小平在会见比利时首相维尔弗里德 ·马尔滕斯时,比较全面而深人地阐述 了他的欧洲观。他说 :我们希望有一个强大联合的欧洲 ,同时也希望有一个执行 独立政策的欧洲。欧洲只有在联合强大基础上才能有一个完全独立 自主的政 策 ,分裂的欧洲不可能有独立 自主的政策 。中国和欧洲可以相互配合 ,相互 协调,相互帮助。我们把欧洲的发展当作和平力量的发展,制约战争力量的发 展 ,也希望欧洲把 中国的发展看作和平力量 的发展 ,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2 邓 小平的这一外交理念经历冷战结束至今 ,成为中国对 欧外交 战略 的指导原则。 正 是 在 此 基 础 上 ,中 国 与 欧 共 体 /欧 盟 开 展 了 全 方 位 的 经 贸 和 政 治 合 作 ,自 1975 年 中国和欧共体正式建立外交关 系以来 ,双边经贸合作 日益深化 ,政治关系取得 长足进展。尤其是从 195年到 2004年 ,中欧关系经历 了一个持续 良性发展 、关 系 日益提升的“蜜月”期 。204年 5月,扩大后的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地 ,也是 中国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 ,而中国则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 )。但中欧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 ,双方的 贸易不平衡 问题 比较突出,欧盟对 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有颇多的批评 ,双 方在处理一些国际问题如人权 问题 、国家主权 问题等也时有矛盾 。欧盟时常借人权 、宗教等问题来干涉中国内政。
2O世纪 80年代 日欧关系开始由经济合作转 向政治和安全合作 。随着 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 ,日本 13益寻求强化在全球的政治影响力 ,并认为欧洲可以作为 日本扩大 国际影 响力 的一个重要 “支点”。曾担任外务 省次官 的栗 山尚一在 1980年代末期就尝试构筑 国际战略力量版图,他在提 出全球三个主要经济体的 力 量 分 配 时 ,提 出 美 、欧 、 日 的 “ 5 — 5 — 3 ” 结 构 ,并 宣 布 日 本 要 与 美 国 和 西 欧 共 同 承担创建和维持国际秩序 的责任。1 以此为指导 ,20世纪 8O年代末 90年代初 竹下登首相任内,积极倡导在三根支柱基础上的“和平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官 方 发 展 援 助 ,促 进 国 际 文 化 交 流 ” 2 。 1 9 9 0 年 1 月 日 本 首 相 海 部 俊 树 访 问 欧 洲 时 ,宣布 日本 向波兰和匈牙利提供总共 20亿美元的贷款援助 ,并表示如果其他 东欧国家在民主改革上有所进展的话 ,日本愿意扩展这种援助 。 日本还积极参 与欧洲重建和开发银行3,是继美 国之后第二大贡献者。栗山 尚一认为 ,日本广 泛参与东欧改革和建设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东欧国家政治和经济改革成就不但 对 重 建 欧 洲 国 际 秩 序 很 重 要 ,而 且 这 种 改 革 有 助 于 重 构 东 西 方 关 系 。”~1991 年 7月双方联合发布了《欧共体及其成员国一 日本联合宣言》,双方开始建立包 括政治对话与合作在内的全面而广泛的关系。进入2l世纪时,日本对欧盟的主要官方交往有下列几个特点:首先,欧盟被 日本描述成是 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 ,日本官方一直密切关注欧盟扩大的经济影 响 ,经济导向而不是政治导 向构成 日对欧外交主旋律 ,在经济关系中如何解决双边贸易摩擦是主要问题 ;其次,在 日本官方文件中屡次强调欧 日之间拥有共同的 安全优先重点(在北约框架下应对全球安全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 )、相同的民 主价值观念和市场经济发展理念 ,并且都是全球深具影 响力 的“民事力量”,强 调 日本和欧盟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稳定 ;再次 ,日本也强调了欧盟在亚洲安全上所扮演的积极角色 ,尤其是在朝鲜半 岛和伊朗核 问题上 ;最后 , 日本强调 自己和欧盟在环境问题上的先发优势地位 ,并且在发展低碳技术和节能环保问题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上双方可以互相合作。1 这一时期,无论中欧关系还是日欧关系都经历了全面发展时期,双方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和展开。但贸易摩擦分别是各对欧边关系的主要矛盾。 同时 ,中欧双方的价值观矛盾明显凸现出来 ,欧盟借双边制度理念的不同而时常 干涉中国内政。而欧 日之间则因价值理念相 同,并因共 同秉承“民事力量”理念 而形成 了更多的认 同。不过,日欧之间的战略安全合作和战略共识仍有待加强。以上简单梳理了中 日同欧洲/欧盟关系发展的历程 ,下面笔者就双方对欧关 系看法 的一些核心议题进一步深入 比较研究。
中 日对欧看法核心议题 比较
1.中 日对欧盟的战略重视程度有着本质 的不 同
中国官方一直认为 ,欧盟是世界上重要的一极 ,是抵制霸权主义 、维持世界 和平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欧洲一体化就是摒弃战争 、寻求和平发展以及扩 大欧洲影响力的过程 。中欧在国际舞台上可以充分配合 ,互相借重,维护多边主 义,实现国际社会长久和平 。中国官方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在欧 洲一体化发展先期阶段 ,中国的支持态度非常旗帜鲜明,以致在 20世纪 80年代 (当时欧共体共有 l2个成员国)有人说中国是欧共体的第 13个成员国。2 日本 则 认 为 欧 盟 /欧 洲 是 自 由 世 界 三 个 支 柱 (美 欧 日 )中 的 重 要 支 柱 之 一 ,这 一 支 柱 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用很大 ,但 日欧关 系很大程度上应纳入 日美“特殊 关系”框架下。尽管 日本对欧洲抱有很高的制度和价值认 同感 ,并且长期奉行 “脱亚入欧”政策,但二战后,其追随欧洲的政策出现明显偏转,在战略上更加倚 重美 国。从两 国决策者的战略思维中可 以看出 ,日欧关 系具有很强 的战略依附 性 ,而中欧关系具有相对独立的战略含义。战略权重的差异使得中 日两 国在判断欧盟的作用时 ,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 度。中国决策者几乎无一例外地给予积极和乐观的评价。他们称赞欧盟的(一 体化)政策明智而有远见,对欧盟的力量和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对中欧“全面 战略伙伴关系”深感满意,1支持欧盟成为全球国际格局中真正的一“极”。日 本决策者则对欧盟采取 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看法。由于存在 日美安全框架 ,日本 从 自身利益出发 ,相对低看欧盟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欧盟同 日本一 样对美国存在较强的依附关系,欧盟在全球的影响力也难 以成为真正的一 “极”。鉴于欧盟机制的复杂性并且经常遭受危机 ,欧盟在 日本决策者看来并不 是一个稳定而充分的战略力量。影响中 日对欧战略权重的核心影响要素是美国。中国决策者从维护和平 、 反对霸权的角度出发,积极联合欧洲平衡美 国,并 随时关注美欧联合可能对中国 的和平发展战略造成 的影响。而在 日本的战略中,就没有 中国对欧洲这样相对 迫切的战略需求 ,日本的安全利益是捆绑在美国身上的 ,并不希望有制衡性 的角 色平衡美国的实力。对 日本来说 ,更期待看到美欧的合作效应 ,甚至想从中扮演粘合剂的作用,借此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中 日对欧战略重视的差异有时很难从高层会晤和公报 中体现出来 ,但从一些外交官的实践经历 中则可以发现端倪 。笔者曾专门与欧盟官员进行 了交流 , 较 具 代 表 性 的 是 丰 儒 狄 (Rudie Filon)。 他 曾 是 欧 盟 驻 华 代 表 团 发 展 与 合 作 处 一 等 秘 书 ,2010 年 转 任 欧 盟 驻 日 代 表 团 媒 体 、公 共 和 文 化 事 务 处 长 。 他 在 高 度 评 价 日欧关系重要的同时 ,也认为 日本政界忽视欧盟 ,官员言必称美 国,很多人甚 至不知道欧盟驻 日使团在哪里 。而在 中国官员眼里 ,欧盟至少是作为与美国同 样平衡的一极来看待的。3 日本庆应大学的让 ·莫内教授、田中俊郎教授也认 为 ,中 国 相 对 重 视 欧 盟 ,而 日 本 相 对 忽 视 欧 盟 。
2.中国在发展与欧盟还是欧盟成员 国关系上有差异
对欧战略重视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了中日两国同欧盟打交道的方式 。由于中国对欧洲作为一支整体性力量看待 ,因此对发展与欧盟关系比较重视。当然 ,鉴 于欧盟的特殊制度框架和决策体系 ,发展与欧盟成员 国关系 同样是中国对欧关系重要 的一部分 。中方2007年的调研表明,在考察欧盟与重要成员国的地位和作用时,决 策 者 认 为 欧 盟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是 最 高 的 (“极 其 重 要 ”选 项 占 到 55.6% ),但 从 总 体重要性(“极其重要”与“比较重要”相加)来说,他们认为欧盟的重要性与英 国 、法 国 和 德 国 的 重 要 性 基 本 持 平 (均 为 90% 左 右 )。 官 员 们 还 认 为 欧 盟 和 成 员 国的地位和作用是互相借重的,成员国英 、法 、德 因联合在欧盟 的旗 帜下而变得 具有重要的全球性影响 ,否则只是区域性重要大国。由于存在这样的认识 ,也就注定了中国官员对欧盟政策尽量会采取 “两手 抓”的办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欧盟及成员国的关系。2010 年中方对 222名政府官员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问及发展同欧盟关系 ,是应 集中在欧盟层面还是成员国层 面时 ,官员最多选择 的是 “欧盟 和成员 国应给予 同 等 关 注 ”(52.1% ),其 次 选 择 的 是 “关 注 成 员 国 ”(38.4% )。 欧 方 一 些 官 员 和 智库经常批评 中国,说中国灵活发展与欧盟和成员国关系进而达到“分而治之” 欧盟而获得实际利益。实际上 ,中国采取这种做法更多是一种策略性手法而不 是战略性 的。由于欧盟还远未发展到一个超 国家组织 的程度 ,导致很多问题在 欧盟层面无法解决 ,中国只能寻求在成员 国层面来予以解决。日本则不然 ,它在思想意识里对欧盟是持怀疑态度的。在战后很长一段时 间内,欧共体/欧盟始终没有明显体现在 日本政府文件中 ,经常放在 “与其他 国 家关系”类别中。更有甚者,日本政府仍不能肯定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实体的 合 法 性 。 日 本 主 管 经 济 事 务 的 官 员 甚 至 在 1978 年 2 月 评 论 说 :“欧 共 体 没 有 什 么 权 威 ,也 不 知 道 对 谁 负 责 。”031979年 首 相 大 平 正 芳 就 直 言 不 讳 地 说 ,日本 与 欧 共体关系“等同于日本与西德、英国、法国等一系列双边关系,因此我认为我们 应 以同这些 国家的双边关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2,日本惯有 的思维方式影响到 对欧盟的认识。从 自身的外交决策经验 出发 ,日本人清楚知道 国内因素 (尤其 是政治不稳定、过于突出民主决策)会对外交决策能力产生何种限制,认为欧盟 这么一个机制混杂又过分强调 民主的行为体 ,在实施外交政策上将会举步维艰。
20 世 纪 90 年 代 以 来 ,随 着 欧 洲 一 体 化 的 持 续 发 展 ,日 本 对 欧 盟 和 成 员 国 权 重 有 所改观 ,不过 ,它在战略上对作为一个整体 的欧盟还是 比较忽视 的,仍对成员 国 外交有所偏好 。2005年由于欧盟制宪进程受 阻,日本国内再度蔓延对欧洲一体 化的怀疑情绪,2005年的日本外交蓝皮书再次明确宣布将发展与欧盟主要成员 国关系放在突出地位 。3 目前 ,日本政府认为在经济领域 中欧盟对外 的影 响力 无疑大于其各成员 国的简单相加 ,但就政治和安全领域而言欧盟却 明显矮下去一 大截 ,因此其对欧外交重点仍然放在与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双边关系上。
3.在处理双边的贸易摩擦等问题上 ,日方拥有更多的经验
贸易摩擦是中欧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涉及到贸易不平衡问题 、欧盟是否授予 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反倾销 问题 、人民币汇率问题等。尤其是 2008年 以来 ,欧盟的反倾销投诉 、不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在人 民币问题上施压等造成 中欧关系一度紧张。在 中欧经贸关系问题 上 ,中方官员一直 以相对坦诚和客观的态度来应对。从历史上看 ,中国在发展同欧盟贸易中所受优惠良多 ,尤其是在 2O世纪 90年代 中期作为中国最大无偿援助方 ,欧盟给予中国的发展援助让中国的贸易发展更 多的受益。中国决策者 日益认识到中欧是一对相对稳定的双边关系,并在促进 贸易发展 、技术引进和升级等事关国家发展战 略上 ,欧盟会起 到更大 的推进作 用 。因此 ,中方十分重视欧盟在 中国长远发展中的分量 ,在处理贸易摩擦 问题上 中国能够更多感受欧方的诉求 ,并分析原 因。正因为有上述战略思维的存在 ,即 使在 2008年 中欧关 系遭遇到最低点 ,国内也出现对中欧关系能否 良性发展的怀 疑声音 ,但 中国从事欧洲事务的职业外交官仍认为,中欧关系不能因中欧经贸和 政治摩擦而受影响 ,中欧只能相向而行 ,伤害对谁都 没有好处,强调推动 中欧关 系发展对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的作用 ,着眼中欧关系长远发展。不过 ,中国解决 同欧盟的贸易争端的经验不多,基本上仅 限于通过世贸组织等 国际机构来调解 双边贸易问题 ,通过“打国际官司”而在 国际制度框架 内解决 问题 。这是一个普 遍而常用的办法 ,但从长远看不利于双边 矛盾 的解决 。由于解决问题 的创新性 办法较为缺乏,目前双边贸易摩擦协调的进展也相对缓慢 ,处于态度积极但成效急需提升的阶段。同中欧贸易关系不 同,日欧贸易几乎是“打出来”的。中方现在面对欧方遇到的问题 ,日本早期都碰到过,甚至遭受到欧方更为严厉的反对措施 。日欧贸易 关 系 分 为 两 个 阶 段 :第 一 阶 段 是 从 二 战 后 到 80 年 代 。1952 年 在 盟 军 占 领 下 日 本获得独立地位 ,在美 国全力扶持 日本经济发展融人世界经济体 系的政策下 日 本经济恢复很快 ,并对欧洲经济形成冲击 。由此,欧洲对 日本的经济发展开始 了 第 一 波 的 反 击 和 遏 制 。 这 一 点 从 20 世 纪 50 年 代 日 本 加 入 关 贸 总 协 定 问 题 上 表 现得比较明显。如果不是美 国的强力支持 ,欧洲 国家的强力阻挠将使 日本很难 有机会加入关贸总协定。欧洲人一直担心 日本的廉价劳动力制作的产品,以及 当时 日本忽视知识产权 和商标法 ,并在美 国市场采取产品倾 销的做法。日本 的纺织品尤其对 当时的欧洲造成威胁。英国、法国、荷兰和德国政府强烈抵制 日 本的关贸总协定成员资格 。在欧洲强大的怀疑主义的气氛下,日欧关系发展缓 慢。日本经历波折于 195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后 ,仍有 l4个 国家 (很多是欧洲国 家)仍然援引关贸总协定第 35条不与 日本缔结关贸总协定 贸易关 系。由于欧 洲的态度 ,日本对欧洲经济共 同体 于 1957年建立时的心情是相当忐忑的,担心 欧洲共同对外关税政策可能对 Et本与欧洲贸易造成的不利影响 ,担心欧洲将形 成一个贸易集团,把 日本排除 出去。事 实上欧 洲国家也一直是这么做 的:1958 年 比利时决定对从 日本进 口的货物增加 24项限制 ,并 引用关 贸总协定第 35条 来保护 自己在欧洲共同体市场的利益。此外 ,德 国和意大利也保留了许多对 日 本进 口产 品的限制 。从 1960年开始 ,德国、比利时、荷兰 、卢森堡陆续解除第 35 条 对 日 本 的 限 制 。 然 而 ,大 约 有 28 种 产 品 (包 括 纺 织 品 、瓷 器 、餐 具 等 )仍 受 到 独 立 的 配 额 限 制 。 1962 年 7 月 日 本 政 府 出 台 了 首 份 对 欧 共 体 政 策 文 件 ,主 要 目 的是协商讨论双边贸易 中的保护条款问题 ,反对欧洲的贸易歧视政策。经过几 轮艰苦的谈判 ,最终 以失败告终。1970年 1月 1日欧共 体的共 同商业政策生 效。然而 ,欧共体的许多政策,诸如新 的共 同进 15制度是直接指向日本的。日本 与 部 分 欧 共 体 成 员 国 贸 易 竞 争 阻 止 了 欧 共 体 试 图 协 调 与 日 本 关 系 的 努 力 。 1971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单边终止美元对黄金挂钩 ,并决定对外 国进 口的所有商品 征收附加 费。这促使 日本对欧共体 产品 的出 口开始加速 ,尤其 是半导体 和电视机 、 卡 式 录 音 机 、电 子 产 品 、轮 船 和 汽 车 ,导 致 欧 共 体 对 日 本 的 贸 易 摩 擦 日 益 加 剧 。
从 20世纪 8O年代至今是 日欧贸易纠纷的第二 阶段。在这一 阶段欧共体/ 欧盟揪住 日本开放国内市场问题不放 ,以寻求解决双边 的贸易不平衡问题 。尽 管 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后 双 方 贸 易 额 稳 步 增 加 ,但 日 本 从 欧 共 体 进 El始 终 不 到 整 个进 口的 7% ,而且大多数集 中在原材料上。于是欧共体将注意力转 向对 日本 “封 闭 的 市 场 ”施 加 压 力 。 1984 年 欧 共 体 委 员 会 驻 东 京 代 表 团 多 次 指 责 日 本 “进口 不 透 明 ” ,双 方 的 口 水 仗 一 直 打 到 今 天 。 摩擦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和讨价还价才能解决 ,日本早期受到来 自欧方 的贸易压力要 比中国大得多。在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上 ,日本除了采取对话磋商 、 借助 国际贸易机构来解决纠纷外 ,还借助援助手段来解决问题。冷战结束后 ,中 东欧国家在私有化改革和经济振兴 、安置难民、销毁原苏联核武器上需要大量资 金 ,而 且 中 东 欧 国 家 积 极 准 备 “ 重 返 欧 洲 ” , 日 本 看 准 良 机 于 19 9 1 年 向 设 在 伦 敦 的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注入资金 。该银行 的促进投资研究组与 日本进出口银行 紧 密 合 作 ,对 中 东 欧 进 行 投 资 ,方 便 日 本 公 司 进 入 该 地 区 市 场 ,加 强 了 日 本 在 欧 投资的多元化 ,更密切了与西欧 国家的合作。此外 ,通过价值共 同体的影响 ,日 欧在贸易问题谈判获得 了不少突破。双方 目前正在磋商的建立 自由贸易区也为贸易不平衡 问题的解决打开了一个豁 口。可以说 ,在同欧共体应对贸易问题上 , 日本是先行者 ,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 中方借鉴。
中日对欧政策为 国际关 系中三边关 系互动打 下基础
上文对 中欧和 日欧政策进行 了初步 的比较分析。事实上 ,国际关系都是动 态发展的,并随时会 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中欧和 日欧关系演进将对构建未来新的中 日欧三边 关 系 日益 产生 影 响。中欧关系迅速发展有形和无 形地伤 害到 日本在亚洲乃至全球体系 中的地位。近年来 ,欧 日发展所仰赖的经贸关 系整体呈下行态势 。207年 ,中国打破 日 本 维 持 30 年 的 记 录 ,成 为 欧 盟 最 大 进 口 国 。 2008 年 日 本 仅 为 欧 盟 的 第 六 大 贸 易 伙 伴 ,远 落 后 于 美 国 和 中 国 。 2009 年 日 本 在 欧 盟 进 出 口 市 场 份 额 分 别 下 降5% 和 3% ,同 中 欧 贸 易 形 成 了 较 明 显 的 反 差 。 日 本 对 欧 盟 的 投 资 也 逐 年 减 少 , 2009年撤资达23亿欧元。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 竞争 ,欧盟和 日本在开放市场问题上更为保守,纠纷难 以协调 ,双方经贸关 系疲态初显 。共 同的制度和价值观曾是推动 日欧积极合作的纽带 。不过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新兴经济力量的增长,传统的西西合作日益失去其分量,G20取代 G7和 G8 就是一个证明,日欧在国际舞台上以价值观为基础合作动力不足。而自2010年 以来欧盟的战略东移以及对新兴经济的愈加重视使得中欧关系的发展充满 了活 力 ,日欧关系有些相形见绌。这一点也可 以从 欧盟对中 日不 同战略权重 中可以 看 出 来 。 在 2010 年 欧 盟 最 新 的 战 略 伙 伴 关 系 评 估 报 告 中 ,中 国 被 提 升 为 第 二位 ,而 日 本 则 只 占 到 第 6 位 。1 (伙 伴 关 系 的 顺 序 为 :美 国 、中 国 、俄 罗 斯 、印 度 、 巴西 、日本 、加拿大 、墨西哥和南非等)。尽管一些学者认 为,日本仍被欧盟视为 在亚洲地区的首要伙伴国,2但中国对欧盟来说更具全球性战略意义 ,从全球战 略上看,其优先重点要强于日本。鉴于上述事实 ,日本明显加强 了与欧盟的务实合作 ,力求在解决双方经贸摩 擦等问题上有所突破。首先是巩 固已有 的对欧政策优势和传统 ,强调双方共 同 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 、市场经济理念 、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民事力量”等,并在 众多非传统安全领域扩大合作。其次是筹划发展更为积极的伙伴关系,2011年 5 月 ,日 本 和 欧 盟 开 启 了 日 欧 自 由 贸 易 谈 判 ,同 中 国 积 极 展 开 竞 争 ,以 获 得 新 的 对欧贸易优势 。如果该 自由贸易协定能够达成 ,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双边 自由 贸易区。自由贸易协定的达成可以缓解双边贸易下滑 的现实,并且有望解决双 方在经贸领域的一些矛盾 ,将 日益形成对 中国产品的竞争压力。同时 ,日本一直 积极利用中欧之间的分歧来维护 自身利益并强化 日欧合作 ,如在解除对华军售 问题上 ,日本一直就是积极的反对者。
与此同时,不应忽视的是 ,日本同欧洲打交道的经验 和历史要 比中国长得 多。 日欧双方的贸易摩擦 、商品倾销 、知识产权 、开放市场 以及压迫货币升值等 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问题 ,中国正在遇到相似的问题 ,中国可以从 日本那里学习到 很多经验。如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 ,中国可以通过相关的投资和援助杠 杆来强化对欧贸易合作 。这虽与当时 日本援助中东欧情况有 了很大差异 ,但毕 竟提供 了一个解决贸易纠纷的路径。 日本还是个很善于学习的民族 ,在欧盟那 里汲取 了很多有益的营养。如在 国际社会 ,由 日本倡议并组建的国际和地 区组 织不在少数 ,这在亚洲国家也是 比较突出的。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 日本官 员通过与欧洲打交道获得经验和启迪的结果 。比如 ,日本是亚洲 唯一以观察员 身份列席并参与欧安组织活动的国家 ,受这一机制的影响,日本一度筹划建立亚 洲 的安全与合作组织 ,结果几经辗转就建成了 目前的亚太经合组织 。 日本还创 造性的提出了美欧 Et三支柱理论 ,在 国际社会产生较大影 响。 日本甚至还提 出 建立东亚共体体和亚洲货币基金等。它的一些想法虽然因为各种原 因而暂时没 有形成 ,但 日本政治家们通过“活学活用”西方国家而成为亚洲乃是世界国际战 略思想 的重要输 出国,这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
/ (责 任 编 辑 :张 业 亮 )